第5章:1.猫咪史前史第2节

阅读背景色

    为了控制鼠害而驯化野猫的实践活动可能促生了一种在早期粮仓中所产生的新型害兽,即小家鼠(Mus musculus)﹔事实上这两种动物的历史是相互交织并相互影响的。小家鼠虽然只是全世界范围内30多种老鼠中的一员,但它们也是唯一适应于生活在人们周围并能充分利用我们食物的种类。

    已经存在了约100万年的小家鼠起源于印度北部某地的野生种类,这显然比人类的演化历史要早得多。从那里它们分别向东西方向扩散,它们一直是以野生谷物为生的,直到其中的一些个体到达了新月沃土地区,在那里它们最终遇到了最早的农耕粮食储藏:在11000年前以色列的粮仓中发现了鼠类的牙齿,在叙利亚发现了有9500年历史的鼠头形状的石质坠饰。因此,小家鼠与人类的这种关系一直延伸至今。人们不仅为鼠类提供了远远大于它们所能获取的大量粮食,而且我们温暖干燥的居所也为它们提供了有利于筑巢并躲避诸如野猫这样捕食者的场所。适应于这种生活环境的老鼠持续繁盛,而不适应的个体则逐渐消失。如今的小家鼠离开了人类居所是很难成功繁育的,尤其是在还有其他野生竞争对手比如木鼠的地方。

    人们还为小家鼠提供了一种开拓新领域的方式。来自新月沃土东南部地区即现今的叙利亚和伊拉克北部的老鼠,通过粮食贸易而被意外地运往了整个近东地区的各个社群,一直到地中海东部沿岸,然后就到了附近诸如塞浦路斯这样的岛屿上。

    第一批被小家鼠滋扰的人类文明就是纳图夫人(Natufians,在巴勒斯坦纳图夫发现的距今12000年的史前人类),也很可能正是他们开创了猫咪东迁的远征。纳图夫人于13000年前至10000年前居住在由现今的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叙利亚西南部和黎巴嫩南部组成的区域。作为公认的农业活动发明者,他们最初也是像该区域的其他居民一样从事狩猎采集活动的,然而不久后他们就开始专门收割周围大量分布的野生谷物,这些谷物在那时明显比如今更为高产。为了做到这一点,纳图夫人发明了镰刀。纳图夫遗址所发现的如今仍然具有光亮表面的镰刀片显然只能是通过不断切割野生谷物(如小麦、大麦和黑麦)的粗糙茎干而形成的。

    早期的纳图夫人都生活在小村庄里;他们的房子大多是一部分在地下,一部分在地上,墙壁和地板都是石质的,而屋顶是用柴草铺的。直到大约12800年前,他们都很少去特意种植谷物,但在接下来被称为新仙女木气候迅速变化事件的1300年中,他们明显强化了清田整地、种植和耕种。随着谷物收割量的增加,储藏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纳图夫人及其后人可能使用泥砖搭建起如他们房屋缩小版的贮存坑。很可能就是这一创造激发了小家鼠的自我驯化,它们搬迁到这个富饶且新奇的环境中,因此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批哺乳类害兽。

    随着鼠类数量的增加,它们也会必然引起其捕食天敌的兴趣,其中包括狐狸、豺狼、猛禽、纳图夫人养的家犬,当然还有野猫。有别于鼠类的其他几种捕食者,野猫还具有两个优势:它们都是敏捷的夜行性动物,已经很好地适应了在鼠类猖獗的黑暗之中捕猎。然而,如果这些野猫也像它们现代的同行那样惧怕人类,那么很难想象它们是如何开拓这一丰富的新食物资源的。因此,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居住在纳图夫人生活区域的野猫应该不像如今的猫咪那样小心翼翼。

    我们没有证据表明纳图夫人是有意驯化猫的。正如早于它们出现的鼠类一样,猫仅仅是在农业活动开创之时开发利用一项新的食物资源的。当纳图夫人的农业生产变得越来越复杂,包括农作物品种的增加以及对诸如绵羊和山羊的驯养活动时,当农业扩展到其他地区和文化中时,猫可获得的机会也成倍地增加起来。这些猫并非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宠物猫,而更像现在城市中的狐狸,它们能够适应人们的居住环境,但仍然保持着它们的内在野性。真正的驯化是在更晚的时候才发生的。

    

猫的演化

    每一种猫科动物的成员,从高贵的狮子到娇小的黑足猫,都可以追溯到一种中等体型的猫形动物——假猫(Pseudaelurus),它们在距今1100万年前漫步在中亚的草原上。假猫虽然最终还是灭绝了,但那时红海出现了异乎寻常的低海平面,于是它们迁移到了非洲并进化出了几种中等体型的猫类,包括我们现在熟知的狞猫

    (caracal)和薮猫(the serval)。其他假猫向东穿越白令陆桥进入北美地区并最终演化出了山猫(bobcat)、猪痢(lynx)和美洲狮(puma)。在大约200万—300万年前,伴随着巴拿马地峡的形成,第一批猫类进入了南美地区;在那里它们发生了独立演化,形成了几种土著品种,包括豹猫(ocelot)和黑斑猫(Geoffroy 's cat)。包括狮子、老虎、美洲虎和豹在内的大猫在亚洲地区演化出现并向欧洲和北美地区传播,它们如今的分布与几百万年前的占据地相比只有一小部分残存了下来。引人注目的是,如今家猫的远祖似乎在大约800万年前就在北美地区发生了演化,接着便在大约200万年后重新迁入亚洲。约300万年前,它们开始演化出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种类,包括野猫、沙漠猫、丛林猫;还有一支单独的亚洲支系也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分化,包括兔狲和渔猫4。

    我们对于新月沃土及其附近地区的野猫实在是知之甚少(参见上面的知识框“猫的演化”)。考古学记录显示,一万年前,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几个猫种都被鼠类的大量集中而吸引了过来。不久后我们发现,古埃及人已经大量饲养了温顺的丛林猫(Felis chaus) ;然而丛林猫实际上比野猫更重,大约重达10到20磅,已经足够大到可以杀死年幼的瞪羚和白斑鹿了。虽然它们的日常食物也包括啮齿类,但它们可能太显眼而较难定期探访粮仓。或者,它们可能只是在气质上不适合与人们居住在一起。我们已经有证据表明埃及人曾试图驯服甚至训练它们成为啮齿类动物的控制者,但显然并没有得到任何持久的成功。

    与它们同时代的还有沙漠猫(Felis margarita),一种大耳朵的夜行性动物,会利用它们灵敏的听觉在夜晚捕猎。此外,它们比较不害怕人类,因此也许就被认为是易于驯化的备选对象。然而,它们最理想的生活环境是沙漠地区,它们的脚垫覆盖了厚厚的皮毛可以防止它们被滚烫的沙粒所烫伤,因此很难发现它们出现在谷仓的附近,而纳图夫人大多将自己的村庄建在树木繁茂的地区。

    当古文明通过亚洲向东传播时,也会有其他种类的猫出现的情形。在由如今巴基斯坦印度河附近的哈拉帕(Harappan)文化所建造的达罗(Chanhudaro)古城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块5000年前的泥砖,上面印有相互重叠的一枚犬类与一枚猫类的足迹。当新制的砖块放在太阳下风干时,恰巧一只猫跑过了砖块,而一只狗也紧跟而来,很可能它当时正在对猫穷追不舍。这枚足迹比现在的家猫要大一些,从它的蹊足和伸长的爪子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渔猫(Felis viverrina),现在从印度河盆地向东部和南部一直到印尼的苏门答腊地区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踪迹(但不包括新月沃土地区)。正如其名字所指示的,渔猫是游泳健将并且擅长捕捉鱼和水鸟。虽然它也会食用小型啮齿类动物,但很难看到它会完全以鼠类为主食,因此它也不太可能是驯化的最佳候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