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1.猫咪史前史第5节

阅读背景色

    对于环境主义者迫切希望以其原始纯朴的状态来保护野猫的愿望,却是一个令人绝望的真相。在欧洲的许多地方,野猫都是受到保护的动物,所以故意杀掉一只的话就是一项犯罪行为;流浪猫是没有这一地位的,甚至可能被作为害兽对待。更清楚地说,流浪猫虽然在野外生活,却是家猫的后裔。它们中的大多数可以根据某些标志与野猫相区别,这可以是家猫身上的任何一种颜色。如果流浪猫与野猫之间没有严格的基因差别,那么这一定律要如何操作呢﹖最好的答案可能也是最实用的一个:如果一只猫长得很像野猫,而且行为也像,即它是以捕猎而不是以食腐肉为生,那么它可能就是一只野猫,或与一只野猫极像而无法区分。即便是那些在野外成长不得不养活自己的家猫,也很少会像一只真正的野猫那样十分善于捕猎。而且,我们现在只需要取几根它们的毛发样本,就能够根据它们的DNA特征来识别纯种野猫了。个别的猫可能会因此而被给予特殊保护以确保它们不仅仅是家猫的“同类”。

    普遍存在的杂交现象使得我们很难查明家猫的起源,虽然很难,但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无论它们究竟起源于哪里,那一地方所有的野猫都应该拥有家养类型的DNA。随着大约4000年的共处以及可能存在的杂交,它们中的每一种都携带了不同比例的野生和家养基因,但这些将很难被察觉(迄今为止只发现了15—20个基因能让猫更易或更难适应人类社会;而这些在家猫和野猫中必然是不一样的)15]。不幸的是,由于近来在中东和北非存在的骚乱,我们很难获得新月沃土和东北非地区足够的DNA样本来完全验证这个假设。迄今为止所完成最全面的研究仅仅包含了两个以色列南部的猫咪群落,其中3只来自沙特阿拉伯,1只来自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但没有来自黎巴嫩、约旦、叙利亚或埃及的样本l16],也没有任何来自北非的,因此即便有来自利比亚的猫,也仍然没有被明确地归类。在获得更多来自所有这些地区猫咪的DNA信息之前,是无法使用遗传信息来明确驯化究竟是从哪里开始的。

    如今猫咪DNA的多样性向我们表明,不光是有一个而是有几个种群食腐肉的猫被驯养。这几个驯化过程可能或多或少是同时发生的,但也很可能它们是在相距几百年甚至几千年间发生的。我们能理性地肯定在欧洲、印度或南非并没有发生驯化现象,否则我们就会从这些地区的现代家猫中追踪到野猫的DNA信息。但要精确地弄清这些转化究竟是不是在西亚或东北非发生的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通过使用可获得的数据,我们可以在这里假设一个令人信服的场景,即猫首先在一处被驯化,很可能是为了在中东地区控制鼠害。因此最可能的区域就是纳图夫人居住的地方,但他们并非那个地区唯一的早期农耕文化。在更早的约15000年前,在现在的苏丹和埃及南部,夸旦 (Qadan)文明的古人已经有了固定的居所,并以大量收割野生谷物为生。然而,约4000年后,在尼罗河流域发生了一系列灾难性的洪水之后,他们被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古人所取代,这就意味着如果他们当时为了保护其谷仓而驯化了本地的野猫的话,那么这一实践活动就会随着他们文明的毁灭而消失。就在差不多的同一时期,在更北的尼罗河谷地,木夏比人(Mushabians)被认为独立发展出了一些最终产生农业的技术,包括储藏食物和培育无花果。所以他们也可能驯化野猫来保护其粮食储备。在大约14000年前,一些木夏比人离开了埃及向东北进入西奈沙漠,在那儿与当地人通婚繁衍,而他们就最终形成了纳图夫人1。这些移民显然是以游牧的狩猎采摘方式为生的,但也有这种可能,即便他们没有必要或能力把驯化的猫带在身边,但他们可以把猫的可利用性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带入纳图夫人的文化之中。

    即便我们把首次驯化猫的行为归功于纳图夫人,但如今猫咪基因的多样性肯定是由多地驯化而产生的。来自同一地区的野猫一般具有相似的遗传特征,这是因为它们是地域性动物,很少会进行迁徙。不同地区之间的基因交流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直到最近这样缓慢的交流都是由于人们的介入而发生的。我们知道家猫是完全能够而且迫切渴望与斑猫中的其他亚种进行交配的,其中甚至还包括像苏格兰野猫这样在中东地区经过了与家猫野生祖先几万年的隔离而与其截然不同的种类。由于某些原因,这些处于中间环节种类的后代,当自身能够顺利繁殖的情况下,则很少会并入如今宠物猫种群的行列之中;当然,那些已经接受了野外生活方式的个体也幸存了下来。想必这些混血个体中存在着某种基因的不相容,这抑制了它们社会化基因的充分表达。显然在最早的家猫和野猫之间并不存在这样的不相容性。

    当人们开始带着猫咪旅行时,这些猫也可能会碰上属于阿拉伯野猫的当地野猫,并将它们的一些基因吸收进来。因为没有交配的生物障碍,所以温顺的雌性可能会与雄性野猫成功交配。如最近在苏格兰所看到的情况那样,有时新生的小猫会像它们的父亲那样难以控制。但是偶尔,有些小猫会比较容易被驯化,喜欢和它们的妈妈待在一起,并完全融入驯化种群中。然而,这无法对如今所有猫咪的遗传多样性做出解释,因为这一过程仅仅是对从新的雄性野猫引种而来的遗传材料做出了解释。当然,家猫身上带有许多雄性野猫的血统标记,但也有来自5个不同雌性野猫个体的遗传信息,其中的每一种都与中东或北美地区的有关联诗8。有可能这5只个体中的每一只都是分别被驯化的,每一只都在不同的地方被不同的文化所驯化,它们的后代随后(或许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后)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易,直到所有的基因组都完全融合到一起。然而,这样一个解释或许在这一过程中赋予人类太多的代理权,而给猫咪本身的则太少了。

    那些早期家猫与其野生亲戚进行杂交的能力正是赋予它们更多遗传多样性的手段。有时,一只温顺的、半驯化的雄性被一只雌性野猫的气味和交配唤叫所吸引,就会逃走并与之交配。由此产生的一些后代将会携带易于驯化的基因;其中的一些可能会被当地的妇女和儿童捕捉并作为宠物饲养,长大后又与其他雄性家猫进行交配。这并不需要时常发生。除了最先发现的那只雌性个体外,仅有4到5只在如今的宠物猫中拥有它们的后代。

    猫咪的史前史就是集中人们的意图、对可爱动物的喜爱以及猫科生物学中许多偶然的交流而共同产生的结果。与同一时期驯化的其他动物相比,如绵羊、山羊、牛和猪,猫的驯化则是一个更为偶然的过程。各种类型的家犬在那时已经出现,这表明比起其先祖,那时的人们已经能够将他们饲养的家畜培育成更为实用也更易掌控的类型了。而几千年来,猫仍然保持着其野生动物的本质,与本地野生种群进行杂交,在许多地方,温顺和野性必然形成一个连续过渡的群落,而不是像如今这样的两个极端。此外,野猫和家猫在外表上几乎一样,只能从它们对待人们的方式上加以区分。为了获得它们人类饲主的宽容,猫咪只能成为高效的猎手;任何允许老鼠在它们主人的谷仓中肆虐的猫,或者把一条咬人的毒蛇放进屋子的猫是不可能继续在人们身边待下去的。其他家养动物所具有的珍贵特点,如温顺、反应慢以及依赖人类带头等,并不会给猫带来任何好处。

    然而,我们所拥有的艺术和文字的首批记录却都把它们描绘为家庭中的一员,因此至少在这之前驯化的末期,它们显然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只有到了如今,猫科动物学才让我们明白这是如何以及为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