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前言2

阅读背景色

    如今猫咪已经是最受欢迎的家庭宠物了。现在全世界范围内猫的数量已经三倍于“人类最好的朋友”狗了1。我们越来越多地居住在城市里,而这样的环境并不十分适合狗狗,因此猫咪便成了许多人对宠物的最好选择。美国大约三分之一的家庭拥有一只或更多的猫咪,而在英国有四分之一多的家庭。即便是在澳大利亚这样一个将家猫妖魔化为无情残杀濒危有袋类的国家,也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家庭养猫。全世界范围内,猫咪的图像被用于各式各样生活消费品的广告中,从香水到家具再到糖果糕点。“凯蒂猫”已经出现在六十多个国家超过五万种不同的商品上,并为其创造者获得了数十亿美元的版税。即便如此,还是有大约五分之一的人不喜欢猫,他们大多数甚至不愿意放弃哪怕是一丁点对他们所最喜爱动物的感情。

    不知怎的,猫咪可以同时集充满柔情和自食其力于一身。与狗狗相比,猫咪是一类陪护需求较低的宠物。它们不需要训练。它们还可以整天独处,而不会像狗狗那样总是渴求主人的陪伴,但尽管如此,当我们回到家时,它们大多还是会对我们热情欢迎的。它们还很爱清洁皮毛。通过如今宠物食品行业的发展,它们的一日三餐已经由一项家庭琐事转变为一顿野餐。它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不会引人注目,然而又高兴接受我们的爱抚。总之一句话,它们实在是一种很“便利”的宠物。

    尽管猫咪不断努力想要成为城市中的生活老手,但它们仍然有3/4的特点是与其野生起源紧密相关的。狗的心智已与其祖先灰狼的大相径庭;而猫却仍然像野外猎手那样进行思考。只要在几代内,猫咪就能重返几万年前其祖先的独立野外生活。即便是如今,世界范围内数百万的猫也都不是宠物而是肉食动物和冷血杀手,虽然与人们生活在一起,却从本质上并不信赖人类。然而基于小猫令人惊讶的用以区分敌友的适应性,猫咪可以在一代内自由转换于这样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之间。野猫的后代和宠物猫的后代基本上是难以区分的。一只被主人遗弃的宠物猫可以通过野化方式生活,一两代后,它的后代就与数千只生活在我们每一个城市中隐蔽处的野猫融为一体了。

    当猫咪变得愈受欢迎且数量日趋增多之时,那些厌恶猫咪的人也开始变得声嘶力竭。猫咪身上虽然没有被贴上像狗(和猪)一样的“肮脏”标签2,但在它们被广泛接受的背景下仍有一小部分的人讨厌猫咪,大约1/20的人觉得猫咪是令人厌恶的。当被问起时,很少有西方人会承认他们不喜欢狗,而实际上这些人一般要么是完全不喜欢动物3,要么是有一段特殊经历,比如在童年时期曾被狗咬过。而惧猫症4有更为深刻的原因,它比常见的怕蛇或蜘蛛更为少见,因为恐惧后者的逻辑本质是帮助人们躲避有毒动物。惧猫症曾位于宗教迫害的风口浪尖上,并在中世纪的欧洲造成了数百万猫的死亡,而那时的惧猫症正和如今的同样普遍。因此,如今猫咪这样的受欢迎度并不一定能持续下去。

    现今,猫咪由于肆意残杀“无辜”的野生动物而受到严重攻击。这样的呼声在大洋洲地区显得尤为高涨,在英美地区也变得越来越尖锐。反猫极端群体要求猫咪不能再继续捕猎,宠物猫应被关在家里,而野猫应该被消灭。户外猫咪的饲主因为放任自己的猫咪在住房附近的野外场地排放粪便而受到辱骂和诋毁。那些通过绝育和接种疫苗来维护野猫福利以让它们重返其原居住地的兽医,现在也遭到了其专业领域的攻击,他们的一些同行指责这一机构的这种做法是非法的,会对猫及相邻野生动物的利益造成伤害5。

    这场争论的双方都承认猫咪是“天然”的猎手,但无法在这一行为方式可能得到如何控制上达成共识。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部分地区,猫咪被认为是从北半球引进的“外来”捕食者。它们在一些地方被禁止入内并受到宵禁令或强制性芯片的管制。即便是在与当地野生动物一同生活了数百年的地方,比如美国和英国,猫咪作为宠物的持续热捧也促使了直言不讳的少数派在催促着类似禁令的实施。猫咪的主人提出宠物猫是造成一些野生鸟类或哺乳动物种群数量下降的重要因素这一论断是缺乏证据的。因为这也可能主要是由野生动物的其他压力如栖息地的流失而造成的。任何施加在宠物猫身上的限制都不可能使他们所认为受到威胁的物种再现。

    猫咪们自己显然没有意识到其实我们早就不看重它们超凡的捕猎技巧了。对它们主观幸福感的最大威胁并不是来自人类,而是它们的同类。正如猫咪并不是生来就喜欢人类一样(对它们来说,对人类的喜爱是需要后天学习的),它们自然也不会天生喜欢其他猫咪;实际上,它们的默认模式是多疑,甚至会害怕所遇到的每一只猫。与现代狗的祖先,即高度社会化的狼不同,猫的祖先是独立且地域性很强的。自从猫咪在一万多年前开始与人类为伍,它们对另一个体的容忍度就在不断提高,这便于它们密集地生活在人们周围,也便于其获取食物,最初或许只是偶然发生,但之后就是它们有意为之了。

    猫咪尚未发展出像狗一样能与同类友好相处的乐观主义性格。因此,许多猫咪一生都在避免与同类接触。而它们的主人却始终在不经意地强迫它们与自己不信任的猫住在一起,要么是邻居家的,要么是主人给自家猫咪找的“另一只伙伴”。随着它们种群数量的增加,每一只猫被迫与同类接触的次数也在不可避免地增长,因而也就增加了每次遭遇所引发的紧张感。当发现要避免社交冲突变得更为困难时,许多猫咪更加觉得几乎无法放松下来;因而它们所承受的压力就会影响它们的行为,甚至危害它们的健康。

    许多宠物猫的幸福感远没有达到它们应该享有的程度,或许因为它们的健康福利并没有像狗狗那样让大家倍加关注,又或者因为它们倾向于选择默默承受。2011年一个英国动物慈善组织评估得出,宠物猫的平均生理和社会环境仅得到64分,而拥有更多猫咪的家庭得分更低。饲主对于猫咪行为的理解程度稍好一些,达到66分6。毫无疑问,如果猫咪的主人会关心是什么引发了他们的猫咪发出咔嗒声的话,那么许多猫咪就可能过上更为幸福的生活了。

    面对如此的压力,无论我们是否觉得它们讨人喜欢,猫咪需要的都不是我们即刻的情感回应,而是我们对它们有更好的了解。狗狗总让人印象深刻,它们摇动尾巴和快乐的欢迎无疑在告诉我们它们很开心,而且当它们不开心时就会立刻告诉我们。而猫咪则不同,它们不喜欢外露感情;总是很内敛而且不太会告诉我们它们的需要,除非当它们因为饥饿而讨要食物的时候。即便是它们的呜呜声,原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对满足的含糊表达,但现在认为这可能还包含其他更多的含义。狗狗显然从科学所得出它们的真实本质中获得了好处,但对猫来说领悟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们不太会向我们表达它们的问题,除非

    这些问题太多而无法承受。大多数情况下,猫咪只有在它们的社会生活出岔子时才会向我们寻求帮助。

    猫咪应该尤为需要掌握这门狗狗已经从中获益的学问,但无奈的是,猫科动物学并没有从如今的犬科动物学所发生的活动中看到探索的方向。猫咪似乎并没有像狗狗那样吸引科学家们的注意。然而,过去的20年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科学家们对猫咪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以及为何发出咔嗒声的问题上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新的见解也构成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在如何帮助猫咪调整到满足我们现在赋予它们的许多要求上给我们提供了首个征兆。